首页 > 新闻动态 >正文

数据超市丨文化大数据的“金山银山”如何流动起来?

图片



作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承建的“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于8月31日上线试运行,开创“专网交易、互联网分发”的先河。深圳卫视晚间新闻就目前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筹建工作情况,采访报道了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高凯,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负责人塞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普及/区块链专委会委员亓峰及三位进场交易主体代表。



雅昌文化集团已规划四大类前期交易类型
数据量达数百万级别

图片

雅昌文化(集团)CTO蒋子俊表示,目前雅昌文化集团在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平台上前期计划交易的类型,主要有:第一,完全自主版权的文物、瓷器类、摄影类图片,在数十万张级别。第二,雅昌代理的版权类摄影图片在百万张级别。第三,拍卖会的公共版权数据在数百万张级别。第四,雅昌链接的艺术家授权的作品。



中数集团目前现有资源整理5万余件

图片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周广明表示,中数集团目前现有资源整理5万余件,内容包括国家舞台艺术影像、中华传统音乐数据、伟大征程艺术档案、中国大学生数字艺术作品世界音乐、世界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文化资源数据库。未来中数集团将继续围绕全国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应用创新,扩大国家文化大数据底层关联集成系统资源数量与质量。



孵化“三新”,充分实现交易引擎功能

图片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负责人塞夫表示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将孵化整套文化新生态、消费新生态、一批新兴的交易主体,让大家都参与到国家文化大数据战略中来,充分实现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交易引擎功能。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线数据总体量将达10万张

图片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社长葛艳聪表示本次在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上线的数据为5万张,年底再上线5万张,总体量能达到10万张。



国家为什么如此强调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建设?

图片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高凯作出解答,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支持传统文化机构开设数据超市来开展数据交易,数据变现将成为文化机构,特别是传统文化机构收入新的增长点。通过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文化生产单位直接高效购买到可供生产创作的素材,提高了文化生产的效能,可以提供更多符合人民需求的文化产品。可以说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的运转,打通了事业和产业,畅通了生产和消费,充分发挥文化科技和金融的力量。



在深圳设立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
会产生怎样的效能?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高凯作出解答,近年来深圳市涌现出一批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互联网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产业集聚效应良好呈现。深圳作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近2000亿元,这为文化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交易,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特别是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引领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大数据交易本质上是数字产业化在特定领域的深度应用,深圳市在这方面积累的产业基础、政策配套,特别是场景应用,将为交易中心提供独一无二的数字化支撑。深圳还是我国创新创业高地,显然可以为文化大数据领域的创新提供活跃的土壤。



基于现有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技术标准
如何保障数据交易安全?

图片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普及/区块链专委会委员亓峰表示整个标准体系设立了三道安全闸门一是在算力网络层面,构建国家文化专网,单独支撑整个文化大数据交易的全过程,并且跟互联网进行可控的单向隔离。第二是在数据汇聚层面,采用标识寻址,而不是基于IP地址寻址的方式,实现国家文化大数据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谁的数据安全钥匙还是由谁来管理,类似线上交易,线上线下交付,实现了谁的数据谁做主。三是在应用监管层面。对用户和交易强监管,主要采用场景感知的多因素认证机制,以及零信任的访问控制机制。这样就在国家文化专网与互联网之间,采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的方法,实现文化大数据安全可信共享。这三道安全闸门相互协同,为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提供了一个跨网、跨域的文化大数据安全可信交易的网络环境。


公众号信息栏-06.jpg

相关文章 查看全部
24小时咨询热线:138-9002-3666